
隨著都市化進程加速,許多建築逐漸老化,尤其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,老建築的安全風險不容忽視。
一、背景
為了解決這些問題,台灣政府在2017年推出了《危險老舊建築加速重建條例》(簡稱危老重建條例),以加速處理危老建築並進行重建。
該條例自106年5月10日公布,設有10年施行期限,至116年5月31日結束。
危老重建條例旨在加速危險老舊建築的重建過程,並促使土地資源的再利用及都市更新。在這段時間內,政府為了鼓勵與加速重建,提供了多項優惠措施,包括容積移轉的適用範圍、稅務減免等。
隨著施行期限的接近,這項政策的落日意味著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重建,並利用容積移轉等機制來達成重建與都市更新的目標。因此,如何在剩餘的時間內推動危老重建計畫,並解決其中的法律與行政挑戰,將是未來幾年都市發展的重點。
二、危老重建標準
危老重建有以下認定標準:
1.座落在都市計畫範圍內
重建的基地必須位於都市計畫範圍內,不論是商業區或住宅區皆可;相反,為落在都市計畫範圍內的建築則無法申請。
2.必須是合法建物
參與危老重建的建築物必須是經合法的建築。
3.非屬於古蹟或政府指定的歷史建築
參與危老重建的建築物不能是已經被指定為古蹟、歷史建築,或是具有歷史、文化、藝術及紀念價值的建築也不可以,這類建築通常需依特殊程序進行保護或修復。
4.老舊房屋
符合以下其中一項條件的建築可視為老舊房屋:
- 屋齡超過30年,且未設置電梯,耐震能力評估未達法定標準者。
- 屋齡超過30年,設有電梯,但經耐震能力評估後未達標,且經詳細評估後判定改善後仍無效益。
三、危老建築的獎勳措施
為了鼓勵地主積極參與危老重建,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獎勵措施,目的是降低地主的重建成本、提升土地價值,並促進土地的再利用與都市更新。以下是主要的獎勳措施:
1.容積移轉
其核心理念是,當危老建築所在土地的容積無法完全利用時,未使用的容積可以轉移至其他建築或區域,從而達到更高的土地利用效益。對於地主而言,容積移轉提供了實現土地增值的機會。透過這種方式,地主可以不僅保留土地本身的價值,還能進行土地再開發,實現利益最大化。
2.稅務優惠與補助
為了鼓勵地主參與危老重建計畫,政府會提供相應的稅務優惠與補助措施,包括土地增值稅、房屋稅、營業稅等方面的減免,降低地主的重建成本,增加重建的動力。
3.政府協助與專業支持
政府在危老重建過程中會提供各種協助,從規劃設計、法律程序到工程技術,都有專業的團隊進行輔導與支持,協住地主解決在重建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,確保重建計畫順利進行。
4.重建後回饋措施
進行危老重建的地主,重建後將能夠獲得改善居住條件和環境的好處。經過重建後的建築物不僅結構更加安全,內部設施更現代化,還有更高的市場價值,能夠提高土地和房產的租金收益或銷售價值。此外,重建後的區域也能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,提升整體區域的生活品質和商業潛力。
5.危老重建時程與基地規模獎勳
原定於2020年5月11日截止「基準容積10%時程獎勵措施」,根據的規定,危老重建條例公布後三年內將會提供10%的「時程容積獎勵」,而為了延續這一效果,新的規定將未來五年的時程獎勳逐年遞減,這些容積獎勵分別為8%、6%、4%、2%、1%,並在2025年5月歸零。此外,新增了「基地規模」容積獎勳,對於重建面積達200平方公尺的建築,可獲得2%的容積獎勳;若面積每增加100平方公尺,將額外提供0.5%的容積獎勳。「時程+基地規模」的容積獎勳合計不得超過10%。
6.北市 8 月 1 日耐震初評免複審
在台北市,從 8 月 1 日起,符合一定條件的危老建築將享有免複審的耐震初評政策,透過這項政策希望簡化重建程序,減少行政審批的時間,促進危老建築的加速重建。
對於危老屋主來說,積極參與危老重建不僅是解決老舊建築問題的有效途徑,也是實現資本增值的好機會。透過容積移轉,屋主可以將未使用的容積權利轉移,從而增加土地的開發潛力,有機會實現更高的土地價值;而稅務優惠則能有效減少重建過程中的經濟負擔,讓屋主的回報更具吸引力。
危老重建政策是台灣面對老舊建築安全隱憂的積極應對方案,尤其在台灣地處地震帶的特殊環境下,這項政策對於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大意義。